昔日,山野深处,有村名曰蘑菇村,其地草木葱郁,土壤肥沃,适宜蘑菇生长。村民世代以采蘑菇为生,然蘑菇虽鲜美,却难以远销,故村中经济困顿,乡民生活艰辛。 一日,村中有志之士,名曰李明,见蘑菇之潜力,遂立志改变村中命运。李明遍访四方,学习蘑菇种植之术,引进先进栽培技术,改良品种,使蘑菇产量倍增,品质亦大为提升。 李明不满足于小规模种植,乃倡议村民合作,成立蘑菇合作社,集资兴建大棚,引入现代化设备,实行科学管理。蘑菇产业日渐兴旺,村民收入随之增加,生活渐趋富裕。 李明又思,蘑菇产业虽兴,然单一依赖,终非长久之计。于是,他倡导多元化发展,以蘑菇为核心,开发蘑菇深加工产品,如蘑菇酱、蘑菇干等,拓宽销售渠道,提高附加值。 随着蘑菇产业的蓬勃发展,蘑菇村名声远播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、体验。李明见此,又开发乡村旅游,建立蘑菇文化馆,举办蘑菇节,使蘑菇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。 数载之后,蘑菇村已非昔日之貌,蘑菇产业成为村中支柱,带动了乡村振兴。村民生活富足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昔日之小蘑菇,终成今日之大产业,山野之中,乡村振兴之路,由此开启。 李明之功,不可没也。其以蘑菇为媒,引领村民走出贫困,走向富裕,其智谋与胆识,实为乡民所敬仰。蘑菇村之变,非一人之力,亦非一时之功,然李明之策,实为关键。乡村振兴,非一朝一夕之事,然有李明之辈,蘑菇村之未来,定将更加辉煌。

参考以下文章来源:

“小蘑菇”变成“大产业” 大山里闯出了乡村振兴路

“小蘑菇大产业:大山里的乡村振兴之路” 阜平 第1张

海外网

关注

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

革命老区河北省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,是当年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,曾经是全国重点贫困县。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,考察扶贫工作。近年来,阜平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,因地制宜,大胆改革探索,闯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、发展动能强劲的县域产业发展之路,在乡村振兴的考卷上接续作答,让“黄土生金”。

在阜平县北水峪村,占地40多亩的18个高标准、智能化香菇大棚主体已经建成,正在对棚室内部进行最后的水、光、温度、湿度等智能控制系统的设备安装、调试和整理装修。全部建成以后,这些新一代智慧大棚在手机上就能远程操作,控温、控湿、通风等实现自动化,大大提高香菇的产量和质量。

“小蘑菇大产业:大山里的乡村振兴之路” 阜平 第3张

河北省阜平县北水峪村蘑菇大棚技术员 李建国:咱们大棚全是智能化大棚,原来的大棚只能春季和秋季出菇,咱们的大棚实现了一年四季出菇,大大提升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。

除了智能化升级,这些大棚还有一个特别之处,就是它们虽然建在北水峪村,但投资却是由远在几十公里外的骆驼湾村、三岔村、黄草洼村、长角村等四个村子负责,菌棒、管理技术、市场销售等由骆驼湾等四个村负责,北水峪村负责出地、出人员种植管理,形成利益共同体,带动更多农户通过香菇种植增收致富。

“小蘑菇大产业:大山里的乡村振兴之路” 阜平 第4张

2016年,阜平县将食用菌定位为扶贫支柱产业,进行大力扶持和发展,龙泉关镇的顾家台和骆驼湾两个村通过“政府+金融+科研+龙头+园区+农户”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,几年时间,人均收入增长了5000元。

“小蘑菇大产业:大山里的乡村振兴之路” 阜平 第5张

由于市场稳定收益高,如今想承包大棚的人越来越多,但是阜平县地处太行深山,能用来建设大棚的土地十分有限。如何解决香菇产业发展带来的土地瓶颈问题,阜平县在改革创新中找寻答案。

“小蘑菇大产业:大山里的乡村振兴之路” 阜平 第6张

河北省阜平县农业农村和水利局二级主任科员 刘吉军:我们想着让大棚“走”出去,建在其他乡镇其他村庄形成产业“飞地”,这样既能解决一棚难求的现状,又能让更多的群众从中受益。

就这样,一边有种植经验但没有地方建棚的骆驼湾等几个村子,和一边需要产业发展的北水峪村,在阜平县委政府的统筹协调下,顺利达成合作。

目前,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2.1万亩,食用菌种植园区102个,年产量6万吨,产值近10亿元,仅这一个产业直接带动群众15438户38350人,年增收3.5亿元,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,集约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的发展让“小蘑菇”变成了“大产业”。

发布于:北京